第七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开幕 北航获18项科学技术奖励 牵头5项一等奖

发布时间: 2024-11-15 / 点击数:

北航新闻网11月15日电(航宣)近日,中国航空学会主办的2024(第七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在成都开幕,大会以“科技引领 航空强国”为主题,对航空领域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和先进科技工作者进行了集中表彰奖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获得科学技术奖励18项(一等奖7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3项(一等奖5项)。

2024年度“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技术奖”北航牵头获奖项目

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技术奖是由中国航空学会于2007年设立,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的社会力量设奖,现已成为航空领域科技项目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重要渠道,是中国航空科学技术领域最高级别的民间奖项。

附:北航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一等奖项目简介

获得奖励: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项目名称:高性能扑翼驱控技术与应用

第一完成人: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焦宗夏院士

项目简介:项目团队十二年来聚焦高性能扑翼飞行器研究,突破了扑翼气动-机构联合正向设计、高功重比推控耦合仿生机构、耐受往复振动载荷的导航与飞控技术,研制国内首个大型双关节扑翼机并创立国际首个扑翼长续航吉尼斯世界记录,研制了国内首架可悬飞高机动扑翼机,并进一步研制成功“麻雀”微型悬飞扑翼机。团队在研究中发表多篇航空与机电控制领域顶级学术论文,授权十余项发明专利。所研制扑翼飞行器成果已经在电力系统生态敏感区巡检等领域大范围实际应用,实现了扑翼机从概念到实际落地应用的里程碑式突破。

获得奖励: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项目名称:航空推进系统燃烧不稳定性先进抑制技术及应用

第一完成人: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孙晓峰教授

项目简介:燃烧不稳定性问题是航空发动机的关键科学难题,直接影响航空发动机的研制。项目团队在省部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航发攻关课题等的支持下,围绕燃烧不稳定性问题面临的难预测、难抑制这两大核心关键技术,发明了先进抑制方法及结构,为保障发动机性能和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相关成果培养了一批高水平青年人才,促进了学科发展,提升了叶轮机领域国际影响力。

获得奖励: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项目名称:飞行器飞行载荷预示与减缓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第一完成人: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万志强教授

项目简介:本项目针对新一代航空航天飞行器飞行载荷刚弹耦合效应明显、热效应显著的特点及快速迭代设计的工程需求,发明了一种多源气动力与结构刚弹变形耦合的循环嵌套非线性迭代飞行载荷分析方法;发明了一类综合考虑最小权限、最大效能的多控制面组合偏转机动载荷减缓最优控制方法;发明了一种基于热传导降阶模型的气动/热/结构多场耦合快速分析方法等。项目突破了飞行器飞行载荷预示与减缓的关键技术,为飞行器的载荷设计提供了更准确的预测手段。

获得奖励: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项目名称:航空发动机叶片轮盘表面强化抗疲劳关键技术及应用

第一完成人:航空发动机研究院 胡殿印教授

项目简介:面向航空发动机长寿命和高可靠性重大需求,提出表面强化叶片轮盘寿命预测理论及抗疲劳设计方法,建立了宏细观表面完整性参量跨尺度表征、表面完整性-结构特征耦合的寿命预测方法、数据驱动的工艺-结构-寿命一体化设计方法,研制了高温高低周复合疲劳与微动疲劳试验装置,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叶片轮盘表面强化工艺设计软件,编制行业标准2项。研究成果已在核心发动机中成功应用,为提升民机市场竞争力做出贡献。

获得奖励: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名称:空基信息协同系统状态自主感知与健康管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第一完成人: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 陶来发教授

项目简介:空基信息协同系统是多机协同体系能力形成的核心,其高可靠运行是体系能力形成关键。项目组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突破了高动态多层级状态自主监测与评估、多维联动跨层融合机载健康状态管理、健康预测与管理增强等关键技术,研制了首套信息协同系统机载和地面健康状态管理系统,实现虚警抑制、重构前故障隔离时间、隔离深度、重构粒度等主要指标跨量级提升。项目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发布/立项了多项国际、国家及团体标准,实现了我国空基信息协同系统自主感知与健康管理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和“规模化应用”。

(素材来源:科学技术研究院)

(审核:李建伟)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