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李晓光教授研究成果亮相“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发布时间: 2016-06-08 / 点击数:

北航新闻网6月8日电(通讯员 刘岩)由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主办的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于2016年6月1日至7日在北京展览馆举办。本次成就展以“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为主题,旨在展示“十二五” 以来的重大科技成果和重要工作进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李晓光教授的“十二五”成果“中枢神经损伤修复技术——脊髓重建管技术”亮相“生物技术与人口健康”展区。


6月2日上午,“十二五”成就展迎来新一批的参观者,他们是科协九大代表。代表们参观了各个展馆的项目,了解最新前沿科研成果。李晓光教授团队的中枢神经修复技术吸引了代表们极大的兴趣,代表们针对中枢神经损伤修复提了很多问题,如生物材料的组成,再生组织的电生理反应,判定再生组织功能的方法等。讲解员详细回答了代表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脊髓损伤修复是国际上尚未解决的重大医学难题。脊髓损伤不仅会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伤害,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李晓光研究团队利用生物材料系统(脊髓重建管技术)改善脊髓损伤区局部微环境,抑制炎症等免疫反应,促进血管发生,大量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祖细胞,并吸引其迁移至损伤区,分化为成熟的功能性神经元,还能与宿主脊髓组织建立起功能性的神经网络,最终导致截瘫大鼠后肢感觉和运动功能的重建。斯坦福大学教授Südhof Thomas C.(2013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了高度评价,该成果的创新性在于:利用生物材料激活成年动物内源性神经干/祖细胞,诱导其分化成功能性的神经元并与宿主脊髓建立了功能性神经环路,最终导致截瘫功能的恢复,避免了伦理纠纷、免疫排斥并降低了发生肿瘤的风险,这将是修复组织器官最理想的办法。

利用生物材料系统激活内源性神经发生,既不涉及伦理学问题,也不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一旦临床应用治疗有效,将改善截瘫患者部分或全部的功能,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减轻病患家庭的经济负担。由此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历史意义是不可估量的。此外,脊髓损伤修复的生物材料及其技术也可以形成生物技术领域新的支柱产业,产生巨大的国内外市场需求,该成果的成功产业化和推广也将对高新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形成辐射和带动作用。 

编辑:孔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