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新闻网11月15日电(通讯员 罗鹏飞) 11月10日下午,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之邀,著名艺术家、美术教育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刘巨德教授做客“北航高研论坛”,在北航沙河校区咏曼剧场“知行研讨课”主讲“文化艺术系列讲座”——“混沌的美神”。本场讲座由北航高研院、知行书院共同主办,沙河校区200余名同学聆听了讲座,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蔡劲松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开始,刘巨德教授强调,每个人、每个民族、每种文化的精神中都有美神的呼唤。美像真理的光芒一样,不可能直接接近。真正的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无不敬畏她,因为唯美神可以救赎人类,引领人类走向未知,走向无限,走向永恒。随后,刘巨德教授引经据典,生动讲述了他对传统文化中美学原理的理解。《庄子·内篇》讲到:“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刘巨德教授由浑沌之美展开,进一步就“浑沌是不可改造的”、“浑沌呈内直觉”、“浑沌无分别”、“浑沌至善”等四个方面,系统阐释了他对美术创作、审美理念和艺术生命精神等的独特见解。结合对“混沌美神”的认知,他从林风眠谈到庞薰琹、吴冠中,从塞尚谈到毕加索,从李政道谈到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并通过展示数十件自己的绘画、陶瓷、雕塑等作品和艺术创作视频纪录片,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学思想,让同学们在得到充分的视觉享受和审美体验的同时,进一步领悟了浑沌之美。
刘巨德教授认为,浑沌有其自身的特点。浑沌不可改造,同样任何一种文化也不能改造另一种文化。浑沌不是依靠经验和已有的概念,而是来源于内心深处的直觉。浑沌没有分别,浑沌的视野是无限的。
在刘巨德教授看来,浑,是无分别的意思,沌,环转之意。阴阳、清浊、有无和合而无分别,都处于自动环转之中。显然浑沌是道的化身,为“整一”和“无为”。浑沌象征着无限与永恒。常言说知识是力量,但是“所知”不一定是力量,和未知相比它可能是绊脚石,也可能是酿成悲剧之原因。只有“以知其所知去养其知之所不知”,“所知”才能突破自己的局限而变得有意义。因为已知越多,未知的半经也相对越大,激起人类探索的兴趣和欲望也越大。
刘巨德教授强调,在浑沌心中,眼耳鼻舌之感官所知觉的一切,还属于现象界,没有进入对自然世界本质的体认。所以爱因斯坦说:“可观察的世界并不存在。我们所观察到的还不是世界”。正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老庄都主张远离现象界。因为现象界是一个庞杂纷乱的世界,眼耳鼻舌所感觉到的还只是一个千差万别的零乱现象,掩盖了整体统一的本质。又如塞尚所言,我们所看见的一切现象里没有什么可以停留下来的,我们的艺术必须赋予它崇高的永恒性。
刘巨德教授指出,浑沌为整一,无分别,无界限,这是道的视野。“不同之同为大”,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都有这种大视野,大胸禁。在浑沌心里,万物齐同,生命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别。人们所以有贵贱高下之别,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价值观所造成。在画家眼里,一个草垛和一座皇宫没有什么贵贱之分,一筐土豆和一个人的肖像没有什么高下之别。画的好坏,不在于题材之大小,也不在于所画之物是贵是贱,是大是小。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去画重大题材,而是说题材的大小并不决定绘画艺术性的高低。
刘巨德教授强调,浑沌天性至善,他善待倏与忽,完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行为。浑沌顺其自然,不改造他人,也不改造自然,这是浑沌最大的善。在浑沌的世界里,万物齐同,无贵贱,无高下,无对峙,无中心,万物平等,浑沌至善如同道生万物一样天然本能,他神秘诗意的宇宙情怀的博爱,天然地生长于自然的任何角落及深渊。他与天地大美无言相通,与宇宙之真无垠相连。所以,美通于真,达于善。唯善和美可以生发人类的大智大慧。
在讲座最后,刘巨德教授还回答了现场同学提出的多个问题。他结合问题的解答,着重阐述了艺术诞生于人对永生的渴望和对自然的敬畏,开拓着人的视野,启示着人的思想,激发并抚慰着人的精神和情感,是人用自己的生命精神再创造的精神生命,是人类最值得骄傲的生命成果等观念,引发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
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蔡劲松教授在讲座总结时指出,刘巨德教授以《混沌的美神》为题,从哲学与文化、古今与中西、艺术与科学、审美与善恶等视角,向大家深刻阐释了人类一直追问的问题: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艺术家与艺术生命精神的关系以及“生命因艺术被照亮,艺术为生命而点燃”等永恒命题。刘巨德教授是北航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的首批特聘专家,近十年来,对北航艺术馆的建设给予了鼎力支持和无私帮助,曾在北航艺术馆举办过插画艺术个展,数十次参加北航艺术馆策划的群展,出席中青年艺术家的个展活动并给予学术和艺术指导。他长期倡导并践行东西方绘画及艺术生命精神的比较研究,创造出独具个性的绘画体系;主张中国文化共通性中的独特性,认为艺术源于外在客观和内在主观二者高度统一的生命体悟,而生命对生命精神的体验,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本次讲座既体现了他作为艺术大家的厚德博学、生命修为,也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他的艺术思想、创作观念和艺术成就,对于同学们深化艺术审美的认知、开拓文化视野、提高人文艺术素养具有积极作用。
刘巨德教授生于1946年,蒙古族。1970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3年任云南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1978年考取庞薰琹教授研究生,研学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之比较,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