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新闻网6月16日电(通讯员 王悦)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导和激励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进一步提升我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学术地位,学校于2011年设立了“研究生发表优秀学术论文奖励基金”,在已发表论文中推选出学生为论文第一作者的十篇高水平论文,获“十佳学术论文奖”。2017年学院共推荐31篇学术论文参评,经专家评审,其中8篇论文获得2017年度研究生“十佳学术论文奖”。
这8篇论文中每一篇获奖论文都凝结着研究生和导师的心血与汗水,彰显了我校研究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卓越的科研能力。现将获奖名单及论文情况公布如下,以激励广大研究生以他们为榜样,砥砺前行,取得更优秀的科研成果。
李彬(BY1101102),2011.9-2016.1在北航材料学院材料物理化学专业学习,师从李松梅教授,于2016.1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博士研究方向为锂硫电池电极材料,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Nano Letter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和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上发表,个人累计影响因子超过60。博士在读期间多次获得校三好学生,优秀研究生等奖励。本次获评“北航研究生十佳论文”的文章为发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IF:25.427)上题为A new configured lithiated silicon-sulfur battery built on 3D graphene with superior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的研究论文。论文发表后受到国内外近30家网络媒体的报道,在上线的半年时间中获得近20次的引用。
刘栋(BY1302167),2013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免试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杨晨阳教授,所属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未来的无线通信,包括云接入网络通信与基于大数据的无线边缘缓存。获奖论文Energy Efficiency of Downlink Networks with Caching at Base Stations发表在通信领域的权威期刊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3.672,排名16/257(电子),4/82(通信)。该篇论文在国际上首次系统分析了无线通信系统的能量效率与缓存资源的基本关系,是该期刊首次刊登以北航学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以来在IEEE Xplore上的下载次数达603次,谷歌学术引用频次27次。
靳海川(BY1405144),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导师为林贵平教授,所属一级学科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获奖论文“Steam generation in a nanoparticle-based solar receiver”发表于《Nano Energy》。该论文研究了基于纳米颗粒的太阳能热吸收过程当中的蒸汽产生机理,在实验和理论层面上面揭示了太阳热辐射下纳米流体快速产生蒸汽的主要原因是非均匀温度分布导致的过热区域局部沸腾和蒸发,而并非是所谓的“Nanobubble”(纳米气泡),为纳米颗粒吸收太阳能产生蒸汽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Nano Energy》是纳米能源领域的权威期刊,最新5年影响因子为12.272,位列JCR中Q1区。
张鹏飞(BY1307142),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机械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为张德远教授与陈华伟教授。获奖论文“Continuous directional water transport on the peristome surface of Nepenthes alata”发表于《Nature》。论文首次报道了猪笼草口缘表面多级结构上的快速连续单向液体搬运过程,深入表征了口缘表面的多级结构特征及液体在表面微观结构上的铺展流动过程,建立了液体在多级结构上的运动模型,同时发展了传统泰勒毛细升理论,提出了梯度泰勒毛细升、闭口梯度泰勒毛细升理论计算模型,揭示了液膜定向连续搬运机理。进一步研究了表面亲水、疏水特性对液膜定向搬运能力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基于楔形盲孔正向搬运、拱形边缘反向阻止的液膜定向连续搬运仿生机械表面/界面设计原理。研究成果可用于医疗器械、MEMS、航空航天等装备的表面/界面自润滑、抗磨损、防粘附。猪笼草口缘区表面的液膜定向连续搬运的神奇现象,对机械表面/界面的自润滑技术,尤其是解决微创手术器械与生物组织的粘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黄梓嫄(BY1217150),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生,师从房建成院士。获奖论文Loss Calculation and Thermal Analysis of Rotors Supported by Active Magnetic Bearings for High-speed Permanent Magnet Electrical Machines,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IF15:6.383, JCR:Q1)。该论文研究了磁悬浮高速永磁电机的损耗和温度分布特性。提出计算高速永磁电机转子损耗的解析方法,研究了转子表面粗糙度和流体轴向运动速度对损耗大小的影响。同时提出基于电磁、传热和流体动力学建立高速永磁电机转子的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方法,研究了在热对流和热辐射不同散热方式下转子的温度场分布特性。为了验证理论分析方法的精确性,提出了转子不同损耗的实验分离方法。论文的研究成果为高速永磁电机转子多物理场设计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赵赫威(BY1127118),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2011级直博生,师从郭林教授。相关科学成果于2016年7月发表在材料领域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IF:18.960,JCR Q1区),论文的题目是Cloning Nacre’s 3D Interlocking Skeleton in Engineering Composites to Achieve Exceptional Mechanical Properties(Adv. Mater. 2016, 28, 5099)。目前,该论文已经被引用12次,在轻质高强材料领域广受好评。
郭天祺(BY1427121),于2014年起就读于北航化学与环境学院,师从江雷院士,一级学科为化学,研究方向为仿生智能材料。现任化学与环境学院博士党支部副书记。2016年获得博士“国家奖学金”;2015年组织的仿生界面功能材料科技创新团队获得北航研究生校长奖学金之“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016年获批“博士生卓越学术基金”;2016年度五篇论文获研究生优秀论文奖 ;2015年获得博士“学业奖学金”一等奖;2016年获得博士“学业奖学金”一等奖;2015年获得第二届“黑人牙膏创新挑战赛”二等奖;2016年荣获北航化学学院“化学十杰”称号;2016年获得第三届“黑人牙膏创新挑战赛”一等奖 ;2016年第二届苏州中澳光电会议获得墙报一等奖。获奖论文:Anisotropic Slippery Surfaces: Electric-Driven Smart Control of a Drop’s Slide (电控制浸润性薄膜的制备),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 Adv. Mater. (IF=18.96)。 此工作提出了崭新的电致浸润性控制原理; 在表面界面控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航天微重力环境下定向集水提供了全新解决思路。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