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导师】导师给我的三次感动——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朱立群教授

发布时间: 2015-12-23 / 点击数:


在感动中我们耳濡目染,不由自主地逼近那些曾经感动过我们的灵魂。——毕淑敏

  多年以后,这个已然不再年轻的博士生时常回想起那天下午,他第一次与老师畅聊。那时,他还稚气未脱,那时,他对研究生生活满是期待,眼神里闪烁着对导师的仰慕和崇拜,还掺杂着些许畏惧,嘴巴却对貌似考究实则幼稚的科学理念津津乐道。

人们能记住的,或许是对科学问题攻坚克难的艰辛,或许是工科博士顺利毕业的光辉故事,或许是博士学位对人生带来的光环。但是,在这段着实艰辛却充满梦想的岁月里,对我来说,无法忘记的是导师对我的谆谆教诲,是导师陪我在实验室度过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的感动,融汇在生命的夜空中,像一颗颗亮星,指引着我在科研领域不断前行。

清晰的记得,第一次与老师面谈,是在本科三年级的下半学期,那时在自己的世界里还从未近距离的接触过在学术上有如此高深造诣的教授,我惴惴不安的走到老师办公室,不知道说什么。让我意外的是,老师很亲切的说:“来,不用紧张,说说你的生活和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吧”。也许是老师觉察到了我眼神中的慌乱,也许是老师身上散发的科研气质,也许是岁月的沉淀在老师身上的内涵深深地吸引了我,渐渐地,我放松了些,从语无伦次到侃侃而谈,从家乡生活谈到大学感受,从课本知识聊到实验现象,从校园琐事聊到大国博弈,越谈越多,越谈越停不下来。一边是德高望重的博导,一边是稚气未脱的大学生,我已经分不清时间是静止还是流逝得太快,就这样,慷慨激昂地聊了三个多小时;就这样,在老师的引领之下我踏上了学术之路;就这样,我做出了最重要的选择;就这样,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对我来说,遇到老师,是幸运,是激动,是期待,但PG亡灵大盗-PG经典之作的是感动。

老师并不大喜欢言语,而是以身教感染着我们,让我们在感动中懂得治学和做人的道理。记得一项实验室的研究性课题中,有一个十分棘手的技术指标点,为了完成这一技术指标,老师带领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书籍,寻遍了全国的药品供应商,连续奋战了十几个昼夜,终于在一次实验中得到了较为理想的结果。然而试验工艺并不稳定,技术指标的达成也有运气成分在,不过这样的结果对于这个项目来说基本可以交差了。考虑到复杂的工艺流程和庞大的工作量,我们都想敷衍此事,不想再在这个项目上耗费太多精力。老师听完学生的汇报之后没有说什么,而是让大家好好休息。然而当我第二天一早到实验室的时候,却发现老师自己一个人优化试验工艺,做着重复试验。老师说:“你可以骗的了别人,却骗不了自己啊,不论是研究学问还是做人都要实实在在的”。看着两鬓斑白的教授重复地做着实验,我感动了,我们这些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却想着偷懒,心里满是愧疚。

科研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尤其对我们这些家境不那么优越的学生来说更甚。我发自内心的想要在科研领域不断探索一路前行,然而一想到几近半百的父母为了支持自己和妹妹上大学要省吃俭用,自己将近而立之年却无法分担父母之忧,心中就会隐隐作痛。我是真的犹豫过,甚至想过放弃,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在科研方面停滞不前。我的导师,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板的说教,没有严厉的责备,只是给我讲了他自己的经历。老师说,在他那个年代,一直做科研的人更少,他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过、犹豫过,但最终选择在逆境中发奋努力,最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比起物质上的满足,父母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优秀的孩子。听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至此,我不再彷徨,不再迷茫,在科研的路上风雨兼程,坚信那一片艳阳天。

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我介绍的这位老师,就是我的博导朱立群教授。这么多年,老师已经桃李满天下,培养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朱老师以他正直善良的处世情怀、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以及对每一位学生慈父般无私的爱影响着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铭记老师的谆谆教诲,铭记我的老师,以默默无声的笃行,诉说着大爱无声的故事。

梁伟涛


编辑:贾爱平